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AG电子|【“探路”陇之南】老记心语:陇南,是个让人不断回望的地方(组图)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9:52    次浏览

2008年5月24日,新娘石丹在亲友们的簇拥中走下山来。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摄 2008年5月24日,新娘石丹在亲友们的簇拥中走下山来。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摄陇南,是个让人不断回望的地方。那山,那水,那人。那里的美丽富饶,那里的贫困艰难,那里的多灾多难,那里的坚强乐观。新华社甘肃分社正在进行的“探路”陇之南集成报道,又一次将我的目光拉回到这个“复杂的宝贝地带”。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陇南采访,进康县还要翻越大山,正碰上下雨,在云雾中颠簸到县城,第二天打开宾馆的窗户,只有一座直插云霄的大山横在眼前。2007年的11月,是我又一次走进康县。早上从县城出发,到一个叫三河坝的乡上去采访电力村村通工程,等出了几乎没有路的乡上,回到阳坝镇时已到了晚上10点多钟。两次的康县之行,让我领教了什么叫“蜀道” 之难。真正走进陇南,缘于2008年5月12日那场灾难,在震后和重建的三年多时间里,我走遍了陇南的多一半县乡,然而让我终身难忘的还是大难中陇南的那些人,他们的达观,他们的善良。灾难挡不住爱的脚步。那是2008年5月24日的早上,地震仅过去10多天,当我们采访路过武都区城关镇石家庄村时,山前的公路上,一队整齐的婚车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,车前鲜红的玫瑰和车窗上的大红“喜”字给这个经历了地震的小山村带来了希望。23岁的新娘石丹,家中房屋严重受损,在武都城区开的服装店也暂停营业,可她仍然笑对生活:“灾难虽然给我们留下永远无法忘记的回忆,但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地震的阴影中,新的生活还要继续。”“5.12”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,我是在陇南过的。大年三十的晚上,当我们在碧口镇的马家山受灾群众安置点采访完,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镇上时,春晚已到了尾声。北京来的同事刘亮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:“老哥,能不能找点酒,喝两口?”当我半信半疑下楼碰运气时,着实让人一阵小激动,小旅馆旁边一小卖部仍然大开着门,一位老奶奶就那么在门口坐着,只有她的那盏灯照着孤寂的大街。 2008年5月24日,新娘石丹在亲友们的簇拥下走下山来。(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摄) 2008年5月24日,新娘石丹在亲友们的簇拥下走下山来。(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摄)“年纪大了,睡不着,开着门,也照照路,万一有人走过呢?”她的这盏灯瞬间温暖了我们疲惫的心,这种温暖也在随后变成了长久的记忆。当我们拎着一瓶酒走进小旅馆的前堂时,被年轻的店主小两口相邀围炉坐下,沏上了一杯酽酽的热茶,“就到我这里喝吧,暖和。”小伙子赶紧嘱咐媳妇儿将自家最好的过年菜也端了上来。同事小刘眼眶有点潮湿,“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暖心的年夜饭了。”这就是陇南,这就是陇南人。我将这种感动写成了文字《陇之南,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》,刊发在了当时的《经济日报》春节特别报道上,“大灾之后的第一个春节,行走在白水江畔,攀爬上麦贡山巅,所看到的每一个受灾群众都是那样乐观,那样坚强。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语言,一声声发自心田的表白,让人温暖,让人踏实。我坚信,有他们这种精神,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陇南会早日建成。”今天,当我们再次回望这片土地,一派生机。那如画般美丽的新农村,已成陇南一道新的风景。通车不久的武罐高速美丽的曲线穿行在青山绿水间,正在建设或将要建设的十天高速、成武高速、渭武高速、兰渝铁路、成兰铁路、成州机场,将让饱受交通之苦的陇南不久成为甘肃交通最为便捷的市州之一。“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”的电子商务,已让陇南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。今日陇南,令人无限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