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AG电子|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开幕|大咖设计下乡是利是弊?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2:18    次浏览

9月28日,被广泛关注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正式开幕。来自8个国家的11位建筑师作品终于“犹抱琵琶半遮面,千呼万唤始出来”——它们就藏匿在浙江丽水市龙泉县宝溪乡。 今天,美宿将带你一探究竟,并以此为例,来说说:大咖设计下乡,是利是弊?宝溪——大山深处的秘境,“浙江绿谷”中的桃源随着金丽温高铁的开通、隐居集团旗下力作“隐居画乡”的落成亮相,以及“过云山居”、“茑舍”等精品民宿的相继入驻,对于丽水,这个上了美国CNN的“浙江绿谷”,我们不再陌生。但说起宝溪,怕是还有很多人听都没听过。 宝溪乡属于丽水下辖市龙泉市,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。东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,西接武夷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,是浙江省入江西、福建的主要通道,素有“瓯婺八闽通衢”、“译马要道,商旅咽喉”之称,历来为浙、闽、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。龙泉自古人文昌盛,不仅是著名的青瓷之都、宝剑之邦,而且还是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、中华灵芝第一乡;全市森林覆盖率84.2%,是暨安吉之后浙江第二大产竹胜地,生态环境极佳! 宝溪乡则属于龙泉西边,而且深藏在大山之中,从龙泉市城区出发需2小时左右车程,从丽水高铁站出发需3.5小时左右车程,尤其对于“消费主力军”上海度假客来说,有点路途遥远。但等到你真正抵达的时候,你是一定会被它的风光震撼,青山连绵,一条宝溪穿境而过——绝对是很多都市客心心念念的度假宝地。另外,在宝溪还坐落着制瓷名村——溪头村,有10多家青瓷厂家,他们瓷作的仿古青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。8个国家的11位建筑师作品这场“在地”乡村建筑实践,确实很惊艳本次竹建筑双年展由浙江省林业厅、浙江省旅游局、浙江省文化厅、国际竹藤组织、龙泉市政府、亚洲建筑协会主办;浙江隐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上海春天国际艺术沙龙有限公司、龙泉市林业局、龙泉市文化旅游委员会、龙泉市宝溪乡人民政府承办,是一场以“场所精神,乡土建设”为主题的大型建筑展会。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11位建筑师作品,其中包括最为我们熟悉的隈研吾大师,先来大致领略下吧。 ▲葛千涛,双螺旋石拱桥,桥的造型源于DNA的双螺旋结构图,它寓意了竹建筑双年展的母体。 ▲武重义,接待中心,此建筑的材料选用原竹,通过弯曲到达造型的目的。后期,这里还将开设咖啡、甜点吧,作为客房区的配套。 ▲隈研吾,当代青瓷艺术馆,利用竹的叠加和错位构建出有机的形态,规则似乎又不规整,通过“隙间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。隈研吾认为,“隙间”令建筑重获自由,不再僵硬。 ▲安娜,青年酒店,建筑外型的灵感来源于青瓷的造型,材料选择了竹,建筑师将编织装饰和结构构件的艺术性巧妙结合。后期,这里将以“设计酒店+青年旅社”的形式正式对外营业。 ▲杨旭,艺术酒店,共两栋,一栋沿溪而建,意为“水间”;另一栋建于田旁,意为“花间”。水间的每个房间的水平面位置都不一样,盘旋而上,其灵感来源于龙窑的倾斜而上;花间提供了其中一种的可能性,坐落于不同方位的房间有着不规则的房间,俯视如同散开的花瓣。 ▲西蒙,精品酒店,设计师将一切与自然元素与周边环境完完全全相互交织,如屋顶上的青瓷瓦片,支撑建筑的毛竹等,展现力学和美学,科学和艺术的巧妙构成。 ▲李晓东,创空间,整体建筑的主要饰面材料都选用竹制品,建筑更加贴切主题。后期这里或将成为多种艺术品的展示、售卖空间。 ▲国广乔治---传统青瓷作坊 ▲前田圭介---陶艺家工作坊 ▲马儒骁,低能耗示范竹屋 ▲韩国wise---竹坞·童心体验屋Tips:酒店部分预计将于10月28日正式对外营业直观得看,所有的建筑都以竹、夯土、垒石为主要材料,可谓”就地取材,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”,整体建筑与周边村落以及自然环境相融相合的同时,建筑本身也拥有非常巧妙的设计感,大大提升了当地的艺术气息。大咖设计下乡,究竟是利是弊?有人说:“大咖设计下乡,就像陌生人闯入世外桃源一样,破坏了乡村的神秘性、乡村的原生态、村民的安静生活。”编辑对此,深表不认同! 作家艾云在《寻找失踪者》一书中这样说:“苦难在苦难者那里是很具体的,它具体到身上的毒痈因无钱医治脓肿溃烂,是肮脏的处所和扑面而来的蝇虫,是食不果腹的潦倒贫穷。苦难就是苦难本身,对它任何的审美与歌唱都失重而失真。而痛苦感,则是知识阶层精神高贵的体现,他们为苦难而哭,但也在无形中将苦难美学化处理。”编辑在走访了如此多的大山村落后,彻底意识到:乡村的封闭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贫穷,而贫穷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于苦难的措手不及和坐以待毙!而美如画卷的宝溪乡其实也是非常封闭的。 所以,当我们谈论“大咖设计下乡,究竟是利是弊?”,让我们非常现实地首先着眼于“究竟是否有利于增加当地村民收入。”答案是肯定的。本次竹建筑双年展的设计师之一安娜·海瑞格说:“任何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成为地方发展的助推器,其前提是该建筑能受益于人类。例如,我的项目采用了劳动密集型技术,承重部分选择了竹编与夯土结构。泥是一种便宜的材料,但需要花费大量劳动力去搭建。大部分的施工资金用于当地人以及工匠的开销,不会流入商人的口袋。由于我们使用现代技术进行夯土,工人便有机会亲自学习并提供他们的建造技术。”——可谓“既授人以鱼,又授人以渔”。再举个例子,待到后期酒店部分进入营运阶段,又将带动小部分就业。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,类似这种竹建筑双年展,其实很“健康”地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。一如策展人葛千涛曾经在某次采访中这样说道:“既可以让世人关注,同时,又可以激活乡村,产生一种可持续力量的,勿需置疑,一定是文化和艺术的力量。建筑就是一种能体现文化和艺术的高级形式。”相信,在未来,会有更多的设计师、艺术家、旅游爱好者、手工艺爱好者、开发商、投资人……将不顾“山路十八弯”来到这片山水秘境,这一定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。其次,依旧从“以人为本”的角度出发,我们谈谈这种大咖设计对于村民精神层面的影响。答案显然是微弱的,精神层面的提升比经济能力的提升要慢许多,每个时代每个领域每个人都如此,但总比没有好。 当然,这场展览的效益远不止于此。它必将促进地方传统建筑技术和工艺发展地更系统,更适合当下。通过独特的建筑来展现竹子自身的价值与潜力;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些技术转变。只有勇敢且富有远见的客户才能完成这类项目,但不能只依靠他们,还需要建立关于竹、黏土等当地材料的建筑学及工程学课程。必须承认,也唯有此,传统技术、工艺才可能被长久传承。同时,这场展览也在告诉外界,“竹”要成为中国的代表性建筑材料,引领环保、独特的建筑趋势。当然,影响力的扩大必定需要时间,但是,大咖设计下乡对乡村的发展来说毫无疑问是利大于弊的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,我们期待会有更多优秀的建筑项目来到乡村。